在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先进、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今天x月xx日是个好日子,适宜于开会和交友。因为处暑已过,秋风渐起,丝丝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第x届中国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新锐学者欢聚一堂,畅谈学术,实乃学术人生的一大快事。在此我谨代表会议承办者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代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对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信任中央民大新闻学院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都知道,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研究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尤其严谨。记得19xx年我到xx大学历史系念书时,第一次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家xx教授的讲座,很多内容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记忆犹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历史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注定了不会风光发达,高官厚禄注定与我们无缘。而在新闻传播学科,新闻史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把新闻传播学科比喻为一个三脚凳,新闻传播史便是支撑这个板凳的一只脚。近几十年来,在新闻传播史研究方面,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特别是老一辈的新闻史学家,成果丰硕,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令人欣喜的是,新闻传播史领域青年学们者也迅速成长起来了,成为了xx学科大厦的顶梁柱。
今天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我们新闻传播史学界的青年才俊。年龄稍长一些的我几乎都认识,但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就不大熟悉了。我知道,这个青年学者论坛是凭论文门票入会的,能够进入这个会场,绝对不是平凡的角色。所以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还真是有些压力,不由地想起来一个故事。可能有人听过或看过,不过我还是想再简单地复述一次。
那是19xx年xx月xx日傍晚,在xxx的一个会堂,毛泽东在参加会议之余,接见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同志们!我向你们问好!”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xxx的话语几乎被掌声淹没了。毛泽东的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明白。他见同学们露出困惑的神情,便解释道:“世界就是World。”但是那时留苏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英语,仍然听不懂。毛主席便转头问刘晓:“‘世界’用俄文怎么说?”刘晓回答:“是米尔。”毛泽东就说:“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xx年过去了,我想这段话用在大家身上,还是适用的。
现在,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而高等教育界亦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传媒生态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型,不仅新闻教育界面临改革的压力,新闻传播学术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老一辈学者功成名就,由于知识固化,要适应急剧的转型变革,困难自然不少,但也有成功者令我们景仰。如方汉奇老师,快百岁的人了,仍然走在时代的潮头,心怀天下。至于青年人,没有负担,轻装上路,加之与学生天然的亲近性,使得他们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承担了改革与创新的重任。
新闻教育改革方兴未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必须推陈出新,亟需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纳入到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之中;由于新文科的建设,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文文交叉、文工渗透,拓展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空间,从而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进入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创新的机会;随着新闻传播学学科地位的整体提升,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新闻传播史研究也需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上,脱胎换骨,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务提供支撑。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新闻史学者在今天这个历史的机遇之窗,承担着特别的责任和使命。
与在座的各位青年才俊相比,我要痴长几岁,已是花甲之年。但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虽然体力、精力不如以前,但仍有千里之志。我以为,年轻不是自然的时间刻度,而主要是一种心态。有的人鬓发丛生,皱纹满面,却保持着青春的蓬勃锐气;有的人正值韶华,血脉旺盛,却心如止水,思维僵化,精神枯萎。有一首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流行于xx年代,唱起来热血沸腾。我依稀记得几句歌词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各位专家、各位青年朋友,让我们共勉,希望大家永葆学术青春,永远站立在新闻教育和新闻史研究的山顶。
最后,祝我们的学术论坛圆满成功!